北京城市老年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发布

发布时间:2023-03-29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康中国的新部署新要求,充分发挥在党和国家老龄健康事业发展中的智库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联合北京市体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创新研发北京市老年人体质健康质量指数与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北京城市老年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报告,为全面、系统地评价北京市老年人体质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科学分析工具,于2023年3月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体检中心、卫生健康与生物统计领域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扬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国内统计学科的引领者,勇立时代潮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面向人口老龄化这项国家急需解决的战略挑战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创新;聚焦“健康中国”主题研究,与北京市体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强强合作,编制发布《北京城市老年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及其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量化决策依据。他希望双方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开展科学研究合作,持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也期待“北京城市老年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通过不断的研发改进,形成持续性的周期发布,能最终实现覆盖全地域、全周期的老年健康监测与评估,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健康老龄化作出更多新贡献。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王小娥致辞。她指出我国较长时间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基本国情并上升到了战略地位。“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是我们目前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总书记也指出,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老年群体的健康质量指数研究非常有意义,是全面掌握老年整体状况的基础,是制定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筛查和干预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抓手,对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资源提升老年健康的准确性,推动社会治理,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她介绍了目前北京市人口的具体情况,指出目前人口形势老龄化、空巢化、人口负增长。其中健康老龄化是我们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而北京市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整体来看即为生得要优,养的要壮,过得要好,老的要慢,病得要晚,走得要有尊严和安详。她殷切期盼各位学者专家持续地致力于北京市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研究,提出更多的北京方案,中国标准,也希望以今天的发布会以契机,建立老年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等研究和运用的机制,增加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王瑜代表研究团队发布“北京城市老年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并进行解读。她介绍,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基本国情,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呈现总人口增速进一步减缓、劳动人口占比下降、老龄人口占比显著提升三大特征,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其带来的挑战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随后,她介绍了指数定义与指标维度的构建,并基于此展开数据来源与其测算方法的解读。该“指数”的编制参照《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以身体形态与基本功能、日常活动适应能力、心脑血管及内分泌功能、肝肾功能、免疫状态为测量维度,以北京市体检中心老年人健康体检数据库为支撑,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测算老年人体质健康质量指数并对老年个体健康水平划分等级,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年龄段老年体检人群及男女性老年体检人群的健康状况,为老年人群和个人的健康改善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建议,促进老年健康管理。


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对指数报告进行点评,他从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在研究意义方面,他表示“指数”能将个体与群体的整体状况进行比较,得出个体的健康状况;能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为针对性制定政策提供指导意见。他还表示,“指数”体系的构建完全是客观的,将多维度的因素总结在一起并消除了以往主观构建指标的结果偏差。他指出目前的研究结论多为描述性成果,若进一步挖掘开发数据变化深层次的原因,展现对个体跟踪性的变化,研究将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在研究方法方面,他表示该研究思路清晰,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可以进行比较。同时,从定义、外部效度检验及内部效度检验来看,研究整体的信效度具有可靠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健康管理科主任胡荣对指数报告进行点评,他表示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老年人健康标准,老年人真正做到每年体检的占比是很小的。由于是使用数据为回顾性资料,希望“指数”能对未来健康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关注部分因素可能导致有偏,比如死亡选择问题、经济问题。这些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指导意见。他表示指标的选择并不是盲目增加,“指数”将核心指标缩减至8个,恰好使指标既简化又能够充分地反映问题。

他认为老年人依从性比较高,问卷筛查数据结果很难反映真实情况,他对“指数”用客观数据反映研究结果表示认同。同时希望在老年人群体中多提倡健康生活,呼吁老年人重视体检。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因此在老年人健康中,不仅要干预老年人群体本身,也要对家庭人员进行干预:对小孩子提倡健康教育和健康饮食;对中年人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对老年人提倡周期性体检,三者之间和谐共存并互相促进。在现有指标的基础上,与已有风险评估的系统更好契合,更精准地发现老年人的风险,从而更好地预防老年人未来发病风险。













与会专家对“北京城市老年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期刊管理中心主任林晨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数据方面推进的工作,致力于在哲学社会科学底层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搭建模型和应用场景的共享平台。完成数据的共享、存储并将基于这些数据的计算、算力的布局全部整合起来,并与上级部门紧密对接。

北京市体检中心首席专家杨建国表示体检中心行业将以科研为龙头,以北京市三甲医院作为后盾做健康管理。将医学前沿转向为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指数”的研究和发布是通过大数据以及指标构建发展慢性病评估,共同建筑一条维护人民健康战线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王晓军表示,从个人和国家角度来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刻不容缓,如何提前预防老年人疾病尤为重要。在老年人“指数”研究初步成果发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将面向中青年人群及不同人群间的对比,期望对全生命周期健康进行持续的研究和关注,持续发挥统计在监测、因果分析、推断和预测方面的优势,推进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医院院长、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王鹏结合一线工作经验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首先是针对老年人群的锁定,他期待日后研究对老龄人群进行功能社区连续的对照和研究;他还建议将体适能作为指标纳入生活适应能力的框架中,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反映老年人的生活适应能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坚表示本次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合作开启了新的模式——院校与医疗机构合作研究模式,这对推动新学科群的发展,促进健康管理学的进步具有很大意义。他评价“指数”报告对国家政策决定以及第三方机构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他提出在已有研究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增加样本量,体现多中心、大样本的统计学特点;深入分析解读已有成果,促进人民群众对研究结果的理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褚熙希望能与在座各位共同推进对海量数据预处理的过程。同时,他建议结合医学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在已有模型中增加更具前沿性和针对性的指标;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发挥各个学科优势,综合反映评价目前老年人健康水平;将目前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健康教育中,引导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转变。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科邓笑伟表示“指数”从宏观上有利于了解北京城市老年健康状况动态监测,从微观上有利于我们精准的测量个人健康水平。他建议在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的维度上纳入更多指标,如老年人睡眠情况和认知情况,这能够更精准地衡量老年人健康状况,全面反映老年人健康总体水平。

中日友好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马骁表示人民大学和北京市体检中心对过去12多万的人进行了5个维度18个核心指标的统计分析,对未来老年人的健康研究的有表率作用。他建议在未来研究中,扩大数据量和样本量并增加多维度指标,从心理健康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他还建议通过整个北京地区老年人健康指数,进一步推断他的一些指数变化深层次的原因。

北京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曹素艳表示本项目研究规模庞大、数据真实可靠、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指数”对今后老年健康人群的评估体系的理论化建设将发挥引领性、指导性的作用。她还表示,在日后选择指标的过程中,可以突出老年医学的重点老年综合评估,使研究更完善、更有针对性。

健康体检与管理杂志执行主编陈刚表示构建健康中国与“指数”研究一脉相承,“指数”作为基础对高风险人群的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后续研究中,他建议将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结合,并进一步对指标进行简化,从多角度、综合性地反映真实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将以此次报告发布为契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胸怀“国之大者”,全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持续开展指数编制研究工作,助力推进新时代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特色力量。